语言,是心声的直接表达。这一点在汉朝的扬雄在他的著作《法言·问神》中就有所说明。言语,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更是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这一点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个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万人空巷,项羽和刘邦一同目睹了威风凛凛的秦始皇。项羽心生豪情壮志,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刘邦也在成阳街头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两句话,都表现了他们的大丈夫气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句话也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他们不甘平庸,渴望成为像秦始皇那样的主角。这种潜意识的推动,驱使他们揭竿而起,逐鹿中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心理活动的轨迹。在交流中,我们所说的话往往能够透露出我们的真实意图。当你的朋友说:“都中午了,你饿不饿?”这句话不仅是在询问你的饥饿状态,也可能是在试探你的状态,或者只是出于习惯性的问候。再如,当你向他人借钱时他支支吾吾地说:“听说小高发财了,你怎么不问问他呢?我现在刚买房,手头也很紧。”这句话不仅是在回答你的问题,也可能是在向你暗示他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通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轻易地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
在与他人交往中,仅仅听对方的话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多想。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有时候,从言语中,也可以辨别出这话究竟是开导我们,还是启示我们?是责备我们,或是要求我们帮助他?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弦外之音、意在言外”的敏锐洞察力,即使对方没有明说我们也要能够察言观色、审言慎听,从他的语言里,判断他的意向与动机。
在团队合作中,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不容有丝毫的芥蒂。若是与你交流之人过于浮华,总是夸夸其谈,所说多半与事实不符,那么此人便不可信任。因为这类人往往爱慕虚荣,他们可能会在原有的事实上增添许多“莫须有”的东西,或是找出许多并不属于自己的功绩来为自己增光添彩。这种过于注重面子的行为,往往无法使他们成就大业。在与这类人交往时我们应该小心提防。
言语尖酸刻薄者多半内心狭隘
有一种人,他们经常性地针对世界上的某些不平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总是乐于站在“道德”、“社会风气”的高度去审视他人。他们可能会将自己变成“正义的化身”,一旦与他人产生对立,或是有人质疑他们的看法时他们便会大举反击。这类人的行为往往是因为自我价值得不到他人承认、自卑心理作祟。在与这类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开涉及他人利害关系的焦点,以避免被他们误解为“挑衅者”,从而背上“嚼舌者”的称号。
有一种人善于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会仔细分析一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应该如何处理、怎样处理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结束后应该归属到哪个类别之中。这类人为人心思缜密、颇有心计,若有机会与他们合作,便有机会了解到真正的“实干家”。
语言研究为人们了解他人心理活动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视角。如果我们细心聆听并加以分析,就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话语、风格、速度、技巧等方面的观察和揣摩,更准确地把握讲话者的意图、情绪和信息传播的,并根据对方的言谈了解其心理活动。这样一来,我们便能够通盘了解人事、人情和人心了。
听话听音。”在与居心叵测之人打交道时我们要善于从他们的言谈中揣摩其心理动机是什么。我们要善于从他们的语言组织方式中看出对方的心思和性格。只有这样听人说话,才能真正听出学问、听出道理、听出弦外之音来。